這件瓷器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是四部分組成的。別的瓷器都是一個整體,用儀器檢測幾個環節就能下結論。但這轉芯瓶不行,有專家說這四部分可能是新老拼湊起來的。那么,對其做科技測試,就需要相當多的步驟。關海森介紹,為其鑒定的過程,長達兩個多月。
首先可以確定的,便是它是否為新仿。第一步,關海森讓它接受了“皮膚測試”,也就是用放大40倍的顯微鏡來觀察它的底足。因為這底足沒有釉保護,坯體是露在外面,如果經過百年,水和空氣要沁入在里邊,會出現一些斑駁的地方,坯體上的這些痕跡要比釉顯現的更為明顯。
結果,它的底足上現出了污垢狀東西,這是由于經過多年外部環境的沁染與坯體材料自身氧化共同造成的,完全吃在坯體里邊了。關海森認為,這些斑痕少說也得百年以上才能形成。而如果在顯微鏡下,底足上出現類似黃色和白色均勻的小顆粒,也就是氧化鋁,肯定是現代仿品。
原來,傳統燒窯是把瓷器放在一個匣缽里,古人為了保證瓷器的質量,一般一件瓷器配一個匣缽。但是現代仿品為了節約成本、批量生產,就把瓷器擺放在棚板上直接裸燒。為了避免燒成后瓷器的底足和棚板粘連在一起,就在棚板上撒上一層白色的耐火材料粉末,常用三氧化二鋁粉等。等燒成出窯后,凝固的釉將這些白色的粉末粘接在瓷器的足底上了,而古人沒有氧化鋁粉,所以底足上不會有這些小顆粒。
經過對轉芯瓶底座的排查,這件底座的確是老的,少說也得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那么,這件瓷器會不會是老底兒和新瓶子拼湊在一塊兒的呢?于是,關海森進行了第二項排查,那就是看皺紋。瓷器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長“皺紋”,只不過它們的皺紋,行話叫開片,也就是細碎的裂紋。要看釉上彩是否老化,可以通過開片的形狀、顏色,包括附著物,判斷這個裂紋的斷裂原因和時間。如果是老開片的話,細縫兒里不但呈黃色,而且還會是蜿蜒、不規則的形狀。結果,在放大200倍的顯微鏡下,這件瓷瓶果然出現了這些現象。于是,可以判斷瓶身也是老的。
接下來,怎么能夠證明這四部分是原配,而不是后來拼湊在一起的呢?關海森介紹,瓷器也有血緣關系,可以用“DNA化驗”來驗明正身,那就是用X射線熒光能譜儀,對坯體和透明釉檢測,每種含量都可以看出來。結果,這瓷瓶四部分里邊含有的鈣、鐵、鉛等元素都相差不大。通過這個測試,瓶體的主要元素基本和底足的坯體是一樣的,說明是一體的。
前面的所有科技檢驗結束后,已經可以說明這個瓷瓶是老的。但是,這個“老”究竟老到什么地步呢?它可能是晚清民國的,也可能是清中期的,說不定還是乾隆本朝的。這時,科技就要和考古分析結合了。
關海森介紹,這個瓶身上的畫片所表現的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兵臨北京城時的情景,說的就是多爾袞率領八旗不費一兵一卒得了天下,是在為大清歌功頌德。而在民國,則不可能出現為清朝歌功頌德的題材,因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當時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那么,它有可能是乾隆的嗎?關海森對底足上粉彩的幾種顏色用多功能光譜儀進行了檢測,也對乾隆時期相同顏色的粉彩進行了檢測,結果發現它和乾隆時期的有差距,因而判斷它不是乾隆的。最終,關海森得出結論,這件轉芯瓶是清中晚期的作品,或許是在同治7年,因為當時同治皇帝大婚時燒造過一批黃釉粉彩。不過,這種斷代方法,只是作為一種參考,不是鐵證。
關海森認為,從這件轉芯瓶的整個鑒定過程可以看出,科技手段對于瓷器的新舊有很強的判斷力,但在斷代方面,還應該和傳統的考古方法結合,去考證它的藝術風格和歷史背景。也就是說,科技手段和考古手段兩者是互補的,并不排斥,就像中醫和西醫的關系一樣。關海森自己,便是先學了“中醫”,后來再成為“古玩西醫”的。
本文來源于:http://www.xianweijing.org/index.html
相關文章:顯微鏡下的大腦
顯微鏡下的“生命”